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管理与技术论坛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召开
2019-11-08 13:55:00
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
作者:

  11月7日,由中国铁道学会工程管理分会主办,石家庄铁道大学承办,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办的高速铁路施工组织管理与技术论坛在石家庄铁道大学顺利召开。中国铁道学会秘书长马福海、石家庄铁道大学校长龙奋杰分别致辞,对与会的国铁集团、高校及科研院所、工程施工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中国铁道学会秘书长马福海致辞

石家庄铁道大学校长龙奋杰致辞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魏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铁路运营企业、工程施工企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代表共约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高铁设计、施工与管理,对我国铁路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力图将现实铁路建设中的管理和技术方法和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理论性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副校长郭文武主持第一阶段论坛

  此次论坛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魏强、同济大学李永奎教授、广西大学刘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周国华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牛衍亮博士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作主题报告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作主题报告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魏强作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李永奎教授作主题报告

广西大学刘芳教授作主题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周国华教授作主题报告

石家庄铁道大学牛衍亮博士作主题报告

  卢春房院士以“为什么调整-调整什么-如何调整”为思路,分析了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工期发生重大变化等六方面施工组织调整的原因,系统阐述了四个施工组织调整原则,重点介绍了以京沪高铁为例的施工组织动态调整的实施;林鸣总工程师以海底隧道的最后对接问题、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的建设中如何提升混凝土的质量为例,强调了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创新,不光要注重经验的积累,更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坚持科研先行和实验先行,确保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效运行;魏强从分析当前我国铁路建设的形势作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八纵八横”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一体化系统管理理念、目标管理体系、工程金融、生态保护、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制造等多个发展方向;李永奎教授从重大工程的糟糕绩效和规模日益增多的悖论出发,分析了出现重大工程悖论的原因,提出要培养重大工程的领导能力,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重大管理的管理效率;刘芳教授以ERP计划和MRP系统为例介绍了APS的概念和规则,分析了APS的基础数据、生产排程、计划策略和交期承诺四个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应用价值,提出了降低排程难度和强度、提高计划可行性、降低物料库存、提高设备利用率等终极目标,并阐述了APS实施指导程序;周国华教授首先分析了施工组织的时效性差、标准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和施组智能化基础数据库构建、进度显示软件实现智能化算法和实时监测,详细介绍了施组智能化的工程基础数据统一维护、工程施组计划生成、单位工程工效模型构建和工程施组计划动态调整四大模块。最后,提出了以施组为突破口,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聚集智能化系统建设共享,实现远程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未来施组智能化系统;牛衍亮博士围绕新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下,归纳了铁路工程管理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实践和智能技术等机遇,以及所面临的铁路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库及构建的可能性等方面的挑战。

分论坛会场

  论坛第二阶段为分论坛模式,与会专家围绕不同环境下桥梁与隧道的施工组织技术与管理的设计、组织和管理手段的实施情况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在各位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会议如期完成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预期成效。一是搭建了铁路工程建设管理实际与科学理论研究的交流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管理的理论提供了基础;二是通过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中的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交流,为更好地助力我国铁路建设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会会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